【字体: 小 中 大 】
夏至,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。斗指午;太阳黄经90°;于公历6月20-22日交节。夏至这天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此时,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。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,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记载的夏季养生法则:“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”开启了夏日养生节奏。
一、作 息
夏至养生要注意起居有常,避免寒凉。夏至后,自然界阳盛阴衰,人要顺应自然的变化,养成晚睡早起的习惯,但晚上睡觉时间不应超过23时。同时,每天应安排午睡,中午11时—13时,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,促进体力和精力恢复。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,尽量保持每天7小时的睡眠时间。
夏日炎热,人体腠理开泄,易受风寒湿邪侵袭,不可睡觉时整夜开空调冷气,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、面瘫、关节疼痛、腹痛、腹泻。
二、穿衣
在炎热的夏季,衣服穿着不仅讲究漂亮,健康舒适也同等重要。真丝衣物、纯棉和亚麻服装成了夏日穿着的最佳选择。
夏至以后,慢慢进入高温酷暑时期,“简单、凉爽、美观、能保护皮肤”是着装所要遵循的原则。要想穿出健康,那就要穿着适当,并注意选择衣料,少穿紧身衣,以利身体内排出的汗气散发,注意要勤于更换衣物,防止汗液浸湿滋生细菌。桑蚕丝衣服,植物纤维的纯棉很适合夏季穿着。
三、锻炼
夏至运动养生以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广播操为好,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。若运动过激,可导致大汗淋漓,汗泄太多,不但伤阴气,也损阳气。在运动锻炼过程中,出汗过多时,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,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,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、淋浴,否则会引起多种疾病。
四、饮食
饮食上要注意饮食清淡,清心胃之火,暑热容易让人出现头脑昏胀、心烦口干、倦怠乏力、头痛胸闷、食欲不振、口舌生疮等症状,这是心火亢盛、胃火上炎的表现。饮食中应多吃清淡甘寒、清热降火的食物,以清泻心火、消降胃火为主。饮食不可过寒,因其外热内寒,故冷食不宜多吃,少则犹可,贪多定会寒伤脾胃,令人吐泻。这里给大家推荐“三汤”“三饮”“三粥”,供大家参考。
赤小豆山楂鱼汤
做法:赤小豆50克、山楂20克、苦瓜20克、生鱼1条、生姜3片。赤小豆用水洗净,苦瓜洗净,连皮切,生鱼洗净,宰净去鳞、去内脏,放入山楂,加清水适量慢火煎至微黄,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。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个小时,加入适量盐即可。
功效:健脾祛湿、清热解毒、消食化积。
百合银耳玉竹汤
做法:银耳30克,百合30克,玉竹30克,猪腱肉250克,大枣3枚。将猪腱肉切块,飞水去除肉腥味,银耳用清水浸透,切去硬实蒂部,切小朵。将全部材料放到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,武火煮沸后,转文火煲1到2个小时,用盐调味,即可食用。
功效:宁心安神,美容养颜。
冬瓜黄豆排骨汤
做法:冬瓜600克、黄豆100克、排骨300克。准备好材料,排骨切成小段,洗净氽烫后用清水冲干净,与浸泡好的黄豆一起放入砂锅,加水。武火煮开后改中小火煲1个小时,然后放入冬瓜,再煮20分钟,放入一勺盐调味后即可食用。
功效:清降胃火、养胃生津、健脾利湿。
三豆饮
做法:绿豆100克、赤小豆50克、白扁豆30克,加水煮烂喝浓汁。
功效:清热解暑,利水健脾。适用于暑湿吐泻。
三白饮
做法:白茅根50克、白木耳15克,白砂糖10克,水煎代茶。
功效:滋阴生津,利尿解暑。用于暑热之小便不畅者。
乌梅饮
做法:取乌梅30克、山楂10克、桑椹10克、洛神花5克、陈皮5克、甘草3克。所有配料洗去浮灰,放入清水中浸泡20~30分钟左右。所有配料和浸泡用水放进锅内,大火煮开后,转小火煮半小时,关火。另取一锅,将煮好的乌梅汤水倒入,材料留在原锅里。原锅再加水,没过材料即可,放入冰糖,再煮15 分钟。将两次煮的乌梅汤水混合,凉透后即可饮用。
功效:生津止渴、健脾开胃。适用于夏暑之季,多汗口渴等症。
薏米百合粥
做法:百合30克、薏仁30克、粳米50克。把百合洗净掰瓣,薏米、粳米淘洗干净,冰糖打碎,把薏米、粳米放入锅内,加水500克,用武火烧沸,加入百合,文火炖1个小时,加入冰糖溶解即成。
功效:清热利湿,健脾和胃。
菊花粥
做法:粳米50克、菊花10克、冰糖30克。先将粳米、冰糖加水500毫升,煮至米开汤末稠时,调入菊花(晒干磨碎)末,改文火稍煮片刻,待粥稠停火,盖盖焖5分钟待服。
功效:疏风平肝,清心除烦,祛燥润喉,生津明目。
甘麦小米莲子粥
做法:将小麦100克、红小米30克用水淘净;大枣数枚去核,莲子30克去芯,与甘草10克一起置汤锅里,加水适量,慢火熬一小时左右,不时用勺搅匀,以防粘锅。根据个人口味,加少许盐或红糖,即可食用。
功效:甘麦大枣汤是医圣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中的经方。主治妇人脏躁,有养心安神之功。加红小米,即五谷中的稷(粟);莲子,性平,味甘、涩;亦能养心安神,并有健脾固摄止泻的作用。
五、冬病夏治
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,它根据《素问·四气调神论》中“春夏养阳”、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中“长夏胜冬”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。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,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,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,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,是中医学“天人合一”的整体观和“未病先防”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。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、针刺、药物内服等,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,益气温阳、散寒通络,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。
一、艾灸补阳
夏至体内阴阳气皆少,处于“外热内寒”之时,是扶阳祛寒的最佳时机。可以通过艾灸任督两脉的方法,生发阳气,调养气血,补充人体元气。在施灸前,喝淡盐温水,防止在施灸过程中汗流过多,而引起虚脱。灸完后闭上眼睛静休15分钟,平复气血。
二、泡脚除湿
古人云“长夏多生湿病”。夏至节气,可在每天睡前1小时,用热水泡脚20分钟,使身体微微汗出。这样可以很好地刺激足部经络,起到健脾祛湿、通经利水、缓解疲劳的作用。
撰稿人:药剂科 吴江涛
审稿人:宣传科 杨九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