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字体: 小 中 大 】
夏季来临,蜱虫进入活跃期!
随着气温升高,蜱虫活动频繁,郊游、露营、爬山等户外活动时,稍有不慎可能被蜱虫“叮咬”。蜱虫虽小,危害却大,叮咬后可能传播多种疾病,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、莱姆病等,严重时可危及生命!下面,洋浦医院急诊科的专家为您介绍蜱虫防护知识,助您安心享受夏日时光。
一、蜱虫危害不可小觑。蜱虫俗称“草爬子”,常潜伏在草丛、灌木丛或动物皮毛中,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。
高风险人群包括儿童、宠物主人、野外工作者、露营或徒步爱好者等接触蜱虫机会多的人。
被蜱虫定要后可出现发热、头痛、肌肉酸痛、皮疹、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体征,严重者可能出现多器官衰竭。
二、预防蜱虫叮咬的6项措施。
1. 穿衣有技巧。穿浅色长袖衣裤,扎紧裤脚、袖口,戴帽子。可穿高帮袜,避免穿凉鞋或露脚趾的鞋子。
2. 驱虫剂保护 。对于身体裸露部分,可在皮肤上涂抹含20%-30%避蚊胺(DEET)的驱虫剂(儿童需选用儿童专用配方)。衣物和帐篷可喷洒含氯菊酯成分的驱虫喷雾。
3. 环境避风险。避免在草丛、灌木丛中久坐或躺卧。游玩后及时检查身体(重点部位:耳后、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、腘窝)。
4. 宠物要防护。定期为宠物驱虫,遛狗后检查宠物毛发是否携带蜱虫。
5. 回家后三步骤。换洗衣物并高温清洗,冲热水澡,检查全身皮肤。
6. 高危区域警惕。在蜱虫高发地区(如山区、林地)活动后,密切观察身体状况2周。
三、被蜱虫叮咬后,如何正确处理?
错误做法:用手硬拔、拍打、火烧、涂酒精/指甲油!
强行拉扯易导致蜱虫口器残留体内,增加感染风险!
正确急救步骤:
1. 工具准备:使用尖头镊子或专用除蜱工具(避免徒手操作)。
2. 垂直拔出: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,缓慢垂直向上拔出。
3. 消毒处理:用碘伏或酒精清洁伤口,避免挤压残留组织。
4. 及时就医:
若蜱虫口器残留体内无法清除;
出现发热、头痛、红斑等症状;
儿童、孕妇、免疫力低下者被叮咬。
四、常见误区澄清
误区1:“被蜱虫咬后无症状就不用管。”
真相:部分病原体潜伏期长达1个月,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。
误区2:“用火烧蜱虫会自动脱落。”
真相:高温刺激会加速蜱虫分泌毒液,增加感染风险。
若您或家人被蜱虫叮咬后出现异常症状,请立即携带蜱虫标本(如有)前往医院就诊!
转发提醒身边人!多一份知识,少一份风险!
洋浦经济开发区医院与您携手,共筑夏季健康防线!
撰稿人:医务科 周成明
审稿人:宣传科 杨九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