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障碍浏览| 关怀版

当前位置:首页>健康科普

警惕夏日杀手—中暑

2025-05-20 分享到:

【字体: 小   中   大

   

  一、认识中暑:不同程度的危险信号 

  (一)先兆中暑 

  高温环境下,出现头晕、头痛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无力发酸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症状,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(≤37.5℃)。此时应及时转移至阴凉处休息,补充水分,短时间可恢复。 

  (二)轻度中暑 

  除先兆中暑症状外,体温升高至38℃以上,伴有面色潮红、大量出汗、皮肤灼热,或出现四肢湿冷、面色苍白、血压下降、脉搏增快等。需迅速降温,脱去外衣,用湿毛巾擦拭身体,饮用淡盐水,静卧休息。 

  (三)重度中暑(含热痉挛、热衰竭、热射病) 

  • 热痉挛:多发生在四肢肌肉、腹部,呈阵发性、对称性痉挛,疼痛剧烈,体温多正常。 

  • 热衰竭: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晕厥,皮肤湿冷、苍白或发绀,血压下降,心率增快,体温轻度升高(38.5℃左右)。 

  • 热射病:最凶险!体温≥40℃,伴有意识障碍(嗜睡、昏迷、抽搐等),皮肤干燥无汗,可引发多器官衰竭,致死率高,需立即拨打120,用冰袋冷敷颈部、腋下、腹股沟等大动脉处降温。           

    

  二、高发人群与场景 

  (一)高危人群 

  • 户外作业者(建筑工人、交警、环卫工人等) 

  • 年老体弱者、婴幼儿、孕妇 

  • 肥胖者、饮酒者、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的人群 

    

  (二)危险场景 

  • 高温(≥32℃)、高湿(湿度≥60%)环境 

  • 长时间密闭车内(夏季车内温度可达50℃以上,儿童独处极易中暑) 

  • 运动后大量出汗未及时补水   

  三、科学预防:五步筑牢安全防线 

  (一)合理补水 

    

  • 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淡盐水(每日≥1.5L),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。 

  • 出汗多时可适当补充含钾饮料(如椰汁、香蕉味运动饮料) 

  • 忌贪凉饮用冰镇饮品,易刺激胃肠道 

  (二)饮食调节 

  • 多吃清热利湿食物:西瓜、苦瓜、黄瓜、绿豆汤 

  • 补充蛋白质:鸡蛋、瘦肉、豆制品 

  • 午餐不宜过饱,避免加重肠胃负担 

  (三)着装与环境管理 

  • 穿透气吸汗的浅色棉质衣物,戴宽檐帽、太阳镜,涂抹SPF≥30的防晒霜 

  • 室内保持通风,使用空调时温度设定在26-28℃,避免温差过大。 

  • 高温时段(10:00-16:00)尽量减少外出,如外出选择阴凉路线。 

  (四)备齐防暑用品 

  • 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、十滴水、风油精等药品(注意:藿香正气水含酒精,勿与头孢类药物同服) 

  • 备足湿巾、小风扇,可随时擦拭汗液、降温 

  (五)特殊人群照护 

  • 儿童:避免独自留在车内,户外活动每30分钟休息一次 

  • 老人:每日测量体温,室内定时通风,家属定时探视 

  • 户外作业者:实行轮班制,随身携带便携小药箱,工地设置遮阳休息区。 

  四、急救黄金法则:牢记“移、脱、降、送”四字诀 

  1. 移: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,解开领口、腰带,保持呼吸通畅 

  2. 脱:脱去或解开潮湿衣物,促进散热 

  3. 降:用湿毛巾擦拭全身,或用冰袋冷敷(颈部、腋下、腹股沟),快速降低体温至38℃以下 

  4. 送:若患者昏迷、抽搐或体温持续不降,立即拨打120,送医途中持续物理降温,注意观察呼吸、脉搏 

    

  五、温馨提示 

  夏季是中暑高发季,预防大于治疗!需落实户外作业人员防暑保护措施,家庭应加强对老幼人群的监护。让我们一起科学应对高温,守护生命安全,共享清凉夏日! 

       

  撰稿人:急诊科  徐立君 

  审稿人:宣传科  杨九龙 

版权所有:洋浦经济开发区医院   地址:洋浦经济开发区金洋路1号

技术支持: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

网站备案号:琼ICP备1900295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