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字体: 小 中 大 】
防蚊灭蚊,远离登革热!
夏日来临,蚊子活动频繁,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——登革热也进入了高发期。请您阅读此篇科普文章,了解登革热的传播特点与预防方法,有效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。
一、什么是登革热?
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(俗称“花斑蚊”)叮咬传播。被感染后,病毒会在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,引发一系列症状。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(体温可达39℃及以上)、“三痛”(头痛、眼眶痛、肌肉和骨关节痛)、“三红征”(面红、颈红、胸背红,甚至全身发红)、皮疹,严重时可出现出血倾向、休克,甚至危及生命。
二、登革热如何传播?
伊蚊喜欢在白天叮咬,尤其是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活动最为频繁。当携带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健康人时,病毒就会进入人体;被感染的人又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,通过蚊子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,形成恶性循环。
三、预防登革热,关键在防蚊灭蚊
1. 清理积水,断蚊“产房”
- 及时倒掉花盆托盘、花瓶、水桶等容器内的积水,至少每3天清洗一次。
- 室外废弃的轮胎、水桶等要倒置存放,或打孔排水,定时清理排水沟、污水道等,避免积水。
- 种养水生植物的容器需定期换水,每周1 - 2次,并冲洗根部。
2. 科学防护,拒蚊于“千里之外”
- 外出时穿长袖长裤,尽量选择浅色衣物;在皮肤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(DEET)、驱蚊酯(IR3535)等成分的驱蚊剂。
- 家中安装纱窗、纱门,睡觉时使用蚊帐;必要时使用电蚊拍、蚊香、电热蚊香液等驱蚊灭蚊产品。
3. 主动监测,早发现早控制
- 前往东南亚、南美等登革热流行地区旅行时,更要加强防护。若出现发热、头痛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并告知医生旅行史。
- 公共场所需定期开展灭蚊行动,重点清理楼道、绿化带、地下室等蚊虫易孳生区域。
四、不幸感染登革热,怎么办?
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,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。若怀疑感染登革热,应立即就医,通过血液检测确诊。治疗期间需注意休息,多喝水,补充营养,避免剧烈运动。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在1 - 2周内康复,但严重病例需住院严密观察。
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核心!从清理家中一盆水、做好一次防护开始,全民参与,共同筑牢健康防线。守护家人健康,让我们行动起来!
撰稿人:宣传科 阮琼川
审稿人:宣传科 杨九龙